秦军仅仅攻城一日,城便破了。被认为是固若金汤的彭城,就像是纸糊的一样。这简直不可思议。若不是斥候禀报说,双方死伤兵马超过数万,战斗极为激烈的话,李徽几乎要怀疑是刘牢之通敌,将城池主动献出了。
李徽立刻派李荣率兵马前往彭城左近打探进一步的消息和原因。凌晨时分,李荣带着兵马回来了,随着他一同回来的还有数百名城破之后突围杀出来的数百名北府军。
他们遭遇秦军骑兵的追杀,往下邳方向逃跑。李荣带着两千骑兵正好抵达,击退了对方的追兵,将他们救了下来。
溃逃的士兵当中有两名都伯,他们从亲历者的角度讲述了整个战斗的过程。李徽也得以进一步的了解了彭城失守的原因。
在听了他们讲述了守城的准备和战斗的经过之后,李徽默然半晌,开口道:“诸位可知刘牢之败因何在?”
众将沉思良久,中军副将蒋胜道:“兵力悬殊,无法抵挡。”
李徽道:“此为原因之一,还有呢?”
李荣道:“兵力悬殊不足以如此溃败。三万军守城,御十万兵马也不是不可能的。依我看,乃是守城决心不足,准备不足。遇到紧急情形,便慌了神,没有做好最坏的打算。”
李徽微笑点头道:“说的不错。还有呢?”
众将七嘴八舌的说了一些,有的在理,有的不在点子上。
李徽看着站在角落里的一人,招手问道:“刘裕,你认为呢?”
刘裕显然没有意识到会问到自己,他只是一名跑腿端茶的亲卫而已。但之前众人谈话的内容他都认真的听了。
“李大人,我……我怕说错了。”刘裕道。
李徽笑道:“怕什么,我们这是在探讨刘牢之的败因,这是好事。吸取教训,以利我军作战。但说无妨。”
刘裕吸了口气道:“那我就说了。在我看来,他们活该败。首先,从态度上,他们便埋下了败因。所谓骄兵必败。北府军拒绝我东府军协助防守彭城,那是他们认为他们无需在我东府军帮助之下就能拒敌。说好听些,这是自信。说难听些,这是自大骄纵。一支自大骄纵的兵马,必然失败。”
李徽微微点头,笑道:“说的不错。很有道理。继续说下去。”
刘裕沉声道:“其次,领军之将便是个怕死骄横之人。刘牢之之前在彭城像个太岁一般,自进了城,当了太守,便自大骄纵。我就是看不惯他的作为才没有加入北府军,转而投入东府军的。他本是彭城人,进城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将以前和他有仇隙的人抓起来杀了,抄了家,霸占了人家的妻女。出行之时,怒马信缰,前呼后拥,好不威风。别人指责他的时候,他却说什么大丈夫快意恩仇,当初受人欺负,如今衣锦还乡,怎可不报仇,不展示自己的威风。这样的人,从眼界格局上便太小,且心术不正。这样的人领军,岂能服众?自大骄纵之将,必败无疑。”
李徽呵呵笑道:“原来还有这些事。还有么?”
刘裕道:“还有呢。北府军守城之志不坚。适才有位都伯说,他封堵了城门,却偷偷留南门后路,让他的外甥守着南门。这说明从一开始,他就没打算死守。真要是决意死守之人,当和李刺史在留县一样,四城封堵,背水一战。主将决心不足,想着逃命,岂能守住城池?”